咚門书影集

见说归去应有路 | 拟作闲人过此生
阅读 旅行 写作
分享 观照 慈悲
生是过客
跋涉虚无之境
欢喜悦乐|离诸忧恼
心意柔软|诸根凡俗
微信: mrajavn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作“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田园诗”。故事围绕1812年的俄法战争展开。书中一共出现过五百多个人物,既有虚构的,也有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来自四个贵族家庭,外部世界的所有剧烈动荡,就透过这些家族成员的生活与命运折射出来。这本书的两大主题,正如书名所示,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也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最重要的主题。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
贾斯珀·格温,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有讲故事的迷人天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四十三岁的某一天,在散步的途中,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不久,他便开始一步步地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了。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从格温先生决意自我消隐的那一刻开始,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就开始了。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它,才能让心不再漂泊。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人物,忙碌于冒险和日常生活,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我们是整个故事,不仅仅是那些人物。我们是那些我们散步的树林,是骗人的坏蛋,是周围的混乱,是所有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是东西的颜色、声音,您能懂吗?”
《一个人消失在世上》是《海上钢琴师》作者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经典作品,也是他眼中自己的最佳作品。
《隐入尘烟》
我们不歌颂苦难,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苦难;我们站在我们无法选择的舞台,扮演我们无法选择的剧本。
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出了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穷困、生活的潦倒,所以票房不尽如人意,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没人希望看部电影,还像镜子一样,照进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通过电影把自己的苦难又活灵活现地复现一遍,但是让人感到痛苦,让人不敢走进电影院面对真实的人生,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毕竟如鲁迅所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还是太少太少了。
《把自己作为方法》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罪与罚》
《罪与罚》是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第三帝国的到来》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再见,妖精》
一九九一年四月,在日本藤柴市,两名高中生偶然与在避雨的南斯拉夫少女——玛亚相遇。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玛亚与四名日本高中生,开启了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之旅。
玛亚无论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希望找寻万物背后的“哲学性的意义”,常常提出关于日常的谜题。然而,自玛亚回国后,四人所面临的最大谜题才刚刚拉开序幕……
下雨天有伞却不打伞的男人,弓道的哲学意义,墓前的红白馒头,名字的含义……解开最大谜题的关键,藏于四人的记忆当中……
这本书有关于残酷而又无力的青春。来自异邦的少女、事物的哲学性意义……就像是送给玛亚那个紫阳花发夹,美丽而又带着一点瑕疵。一切会消逝,无论是年华、梦想、又或是生命。书中的人物都只是一个个少年,无法去改变什么,那些年轻时关于玛亚的美好记忆,即使岁月流逝,也会是美好而带着酸涩的吧。
《都市革命》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三大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
《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风靡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
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米拉的猜想》
涂尔干曾经写道,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义务所在,米拉继续讲道,而社会学家则要准备好研究社会置于我们脑中的全部感觉,哪怕是最司空见惯的部分。如果父母和孩子彼此珍爱,社会学家必须去解释这种爱从何而来;如果人们爱国情绪高涨,甘愿为国捐躯九死未悔,社会学家必须去解释这种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唱赞歌。
但是还不能止于此。研究这些感觉时,必须注意将内容与影响分离。无论你是否欣赏这种感受,都应当将注意力放在这种感觉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她突然觉得醍醐灌顶,像是某个神经键突然搭上了、疯狂输出电流一样,她按捺住这种激动,决定把这种感觉(如果真的是这样)先搁置在一边,晚一点再接着研究。引自 第二章 在咖啡馆
咚門

见说归去应有路 | 拟作闲人过此生
阅读 旅行 写作
分享 观照 慈悲
生是过客
跋涉虚无之境
欢喜悦乐|离诸忧恼
心意柔软|诸根凡俗
微信: mrajavn